教学动态

​【创意写作学院】视觉时代,文学该去往何处?
发布日期: 2022-03-28 浏览次数:

——记创意写作学院教研室文学研讨会

为了加强创意写作学院各教研室教师之间的交流,发挥创意写作学院的特色,丰富教研活动形式,提升教研质量,3月23日,创意写作学院在香樟书院举办了一场题为《视觉时代,文学该去往何处?》的文学研讨会,创意写作学院市场化写作教研室和传统文学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主要围绕“小说作家应该注重作品的影视化效果吗?”“小说作家与编剧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我们需要强调这种区别吗?”“传统文学是否还有突破的可能性?”等议题展开,由拥有丰富的编剧、导演经验的王智老师担任主持,老师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现场讨论极其热烈。

王智老师从最近特别火的一部电视剧《人世间》谈起,提出“在视觉时代,文学可能和电影电视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为电影电视的发展提供原创资源”的观点,进一步谈到:“很多好的影视作品都是来自于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尤其是对小说作品的改编,像早先张艺谋的大量的成功的电影都是来自于对小说的改编,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成名作,就是对莫言老师小说的改编……”

紧接着,李言老师发言说道:“我一直在思考小说跟电影之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关联?有人在说电影的时候会经常拿小说来类比,但是在我个人看来,小说跟电影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电影是一个综合化的艺术,而文学说到底是一个文字的艺术,你拿这两个东西来类比的时候,我们已经假定了无论是电影也好,还是文学也好,只是一个叙事的容器,我们在比较电影和文学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比它们两个艺术载体之上的故事的好与坏,但是我们在这样去定义的时候,就忽视了电影所包含的更加复杂、更加多样的艺术性。我们要看到这两种艺术类型的不同,把它们分开来看,除了要比较故事之外,我们还要从艺术的角度来去看待它们之间的不同的特质,我觉得只有这样的比较才能够更加全面一些。”

王基胜老师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今天我们很多人可能会很喜欢看电影和电视剧,但是看书的人是越来越少,我觉得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没有必要再强调说文学一定不会死,我觉得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死了。以前小说所存在的社会功能已经被影视剧取代了,很多东西其实电影可以比小说做得更好,为什么我们还要写非常传统的小说?所以我们就需要想办法在这方面去做各种创新,从电影这样一种形态里面去学习,运用到文学创作里面去。比如说我们可以重视电影的独特的表达手法,而不是说等待自己的小说可以改编成电影。另一个方面,从一个小说作者的角度出发,其实我是非常反对把电影作为本位的意识,我觉得这种本位意识其实是消极的。我认为还是要强调小说作家和编剧之间的这种区别,他们是两个行当,作为小说作者,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等同于编剧,或者说我创作就为了实现影视化。当然,这不是说编剧没有意义,你可以去做编剧。我觉得小说作者需要树立小说本位的观念,我写的是小说,甚至我们要写那种无法被改编成电影的小说,因为这样才能够让小说成为小说,才能够让读者觉得我在读一个电影无法取代的东西,而不是说我在读一个电影可以呈现得更好的东西。当然我这种主张只会让小说变得越来越小众,这是一个问题。”

佘飞老师说:“影视与文学创作是相互影响的,但文学它有它的独特之处,影视也有它的独特之处。很多作家的创作受到了影视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比如说他们在写作当中更加注重画面感的设计,以及他们也会借鉴影视当中的一些创作技巧,比如说蒙太奇的手法。但是我觉得文学和电影还是不一样的,有些内容并不适合通过影视来表现而更适合通过文学表现。比如说卡夫卡、博尔赫斯的小说可能就不怎么适合影视化来呈现,他们的创作更加注重作品的思想性。我个人希望未来的文学创作,有一部分可以走市场化的路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娱乐性的东西,同时我也希望有一部分作家,不仅是一个创作者,而是一个思想家,或者说是哲学家,坚持思想性的探索,创作出能够对我们的精神和心灵产生冲击的作品。”

现场的每位老师都加入了讨论,方刚老师以海报为例探讨了视觉艺术,吴霞霞老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创作经验探讨了文学分层的现象,吴帆老师从杂志出版的角度探讨了活动议题,活动过程中老师们碰撞出很多有价值的观点,90分钟的活动时间很快就结束了。最后,丁伯慧院长从“图像艺术和文学艺术”“小众和大众的问题”“艺术和娱乐的区别”三对概念出发,做了总结发言。

虽然活动结束了,但是老师们还沉静在刚才的热烈讨论之中,意犹未尽地走出香樟书院,路上还在边走边继续交谈着。